2538622453@qq.com
行业资讯
物流
2025 年 4 月 27 日,赫伯罗特、马士基、中远海运等航运巨头纷纷宣布,将从 5 月中旬起上调发往北美、拉丁美洲等热门航线的运价及附加费,这无疑给本就压力重重的跨境卖家们又添了一层困境。
以赫伯罗特的最新政策为例,自 5 月 12 日起,东亚至北美航线将征收旺季附加费(PSS),20 尺柜的费用直接飙到 1000 美元,40 尺柜更是高达 2000 美元。
马士基也紧跟其后,从 5 月 15 日起,将远东(不含中国大陆及香港)至美加航线的 PSS 上调至 2000 美元 / 40 尺柜。
中远海运的美线综合费率(GRI)涨幅更为惊人,5 月 15 日生效的调整幅度达到 1600 - 2532 美元 / 柜。而达飞、ONE 等船司则采取停航或转移运力的策略,比如将美线运力转向欧线,这一系列操作导致部分航线舱位变得异常紧张,跨境物流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剧。
美国近期出台“对等关税”政策,以及取消小额包裹免税政策的调整,使得中国出口货量急剧下滑,市场充斥着浓厚的观望情绪。船司为了对冲货量减少带来的成本压力,不得不选择提价来转嫁成本。与此同时,国际海事组织(IMO)碳减排新规的落地实施,以及燃油价格的持续攀升,更是让船司不得不将合规成本和运营压力部分转移给下游客户。
对于跨境卖家来说,成本压力已经从潜在风险转变为现实威胁。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例从以往的 15% 飙升至 25% - 30%,部分依赖散货运输的卖家成本甚至直接翻倍。亚马逊美西核心仓库(如 GEU2、ONT8)因爆仓导致预约入库延误率超过 30%,仓储成本也随之不断攀升。更糟糕的是,合规风险也在不断升级。美国海关启用的新原产地查验系统,对越南、马来西亚等中转国的产能真实性展开严格审查,违规企业可能面临高达 300% 的惩罚性关税。部分货代诱导卖家 “低报货值避税” 的操作被海关查处后,导致货物被扣押,供应链中断,卖家的经营风险被进一步放大。
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,跨境卖家必须从多个层面调整策略,积极应对挑战。在供应链布局方面,可以考虑将产能向墨西哥、东南亚等地区转移,借助《美墨加协定》(USMCA)、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》(RCEP)等区域贸易协定的关税优惠来降低出口成本。例如,当越南产能本土化率达到 50% 以上时,就能有效规避美国的原产地审查。同时,通过美东仓库(如 CLT2、BWI2)分流美西爆仓压力,并结合海外仓与 FBA 仓的库存调配,从而提升物流弹性。
在物流方案的优化上,选择智能物流服务商(如 CTG 联合运通)至关重要,他们可以根据市场动态提前灵活调整运输路线。对于时效性要求较高的商品,可以采用空派渠道;而对于低货值商品,则可以尝试海派或者海卡,以此来平衡成本与时效。
在产品策略方面,向高附加值方向转型已成为卖家的必然选择。某家居卖家通过为产品增加智能物联网(IoT)功能,成功将售价提高了 15%,同时利润率反而上升了 3%。这种品牌溢价策略不仅能有效抵消不断上涨的物流成本,还能显著增强市场竞争力。此外,开拓欧洲、日本及拉美等新兴市场也是分散风险的有效途径。欧洲 VAT 税务合规框架的不断完善、日本消费电子需求的持续增长,以及墨西哥电商市场 25% 的年增速,都为卖家提供了新的增长机会。
强化合规与风控体系是卖家长期生存和发展的基础。卖家需要深入研究美国关税豁免清单(如半导体、医疗物资等领域),调整选品结构以享受政策红利,同时坚决避免触碰 “第三国转运” 等合规红线。在与货代合作时,应签订包含 “合规承诺条款” 的合同,要求货代提供全链路清关文件追溯服务,确保供应链的透明度和可控性。
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,航运市场的激烈博弈可能会持续至 2025 年三季度。船司的 “控舱保价” 策略可能会成为常态,但实际运价仍会随着货量的波动而有所调整。长远而言,随着区块链提单、氨燃料船舶等绿色技术的逐步普及,碳关税成本有望降低,这将为整个行业带来结构性变革的新机遇。